家养的鹦鹉能有病毒吗?
鹦鹉热,又名鸟疫,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疾病。该病在鸟类及鸟类饲养人员中常发生,且常呈地方性暴发流行,且死亡率较高,而人类大多为携带者而并不明显发病,但可通过呼吸道及消化道传染其他鸟类及饲养人员,也可通过胎盘传染给婴儿,并会长期潜伏,成为以后感染的病源。 鹦鹉热主要临床表现为连续高热、严重要呼吸道症状,严重患者并发肺坏死或坏死性肺炎。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主要累及网状内皮系统,易被忽视,常被误诊为肺炎、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
鹦鹉热曾一度被认为主要发生于鸟类饲养场,或由曾接触过病鸟或其排泄物的饲养人员所感染所引起。然而,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医学微生物学及临床疾病诊断技术的提高,许多医院都先后开展了有关鹦鹉热的实验室检查及病原检查和培养检测。并发现鹦鹉热衣原体可存在于许多动物体内,如兔、猪、狗、牛、羊、水貂、狐狸、貂、猫、浣熊、鼠类以及鸡等。鸟类感染鹦鹉热主要病因是因更换饲料、环境突然变化,引起鸟类机体失调,机体抗病能力下降,鹦鹉热衣原体趁虚而入,侵入呼吸道粘膜,并在粘膜表面寄生繁殖而使鸟类发病。
鹦鹉热衣原体在自然条件下只能感染脊椎动物,如鸟类、家禽和其他哺乳动物。感染鹦鹉等鸟及饲养人员是其主要的传播途径,但感染途径复杂,既有垂直传播,又有水平传播的可能性。除鸟和饲养人员之间相互传播外,鹦鹉、老鼠和其他带鹦鹉热衣原体动物也是传播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