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身上的跳蚤不会跳吗?
谢邀! 这个问题问得真是时候,昨天我还和小伙伴讨论了这个话题——从狗身上掉下来的皮屑是不是跳蚤的卵呢(捂脸)…… 先放结论再解释,结论是大部分情况下不是,但是也有例外情况。 首先来看看导致宠物皮肤问题的寄生虫都有些什么吧~ 从图中可以看到,常见的导致宠物皮肤寄生虫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蠕形螨为代表的寄生虫,这类虫子普遍体型都比较小,用肉眼很难观察到;另一类则是以虱子、跳蚤为代表的寄生虫,这一类通常都能够用肉眼看到。
那么现在来探讨这个题目,一般我们看到的跳蚤都是指蚤目下的节甲虫(Ixodida),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蜱目,根据目前已知的数据显示,这一目共有9500多种,当然了我们平时见到到的可能只是其中一种。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么多种类这么多的数量,会不会存在某种变异,使得它们能够逃避我们身体对于它们的攻击呢?答案是肯定的,之前就有研究者发现狗窝里面存在的跳蚤能够对犬的皮肤产生一定的炎症反应并且使犬出现过度瘙痒,只不过这种瘙痒是短暂的,经过数次接触之后,狗狗最终能够消除对于该种跳蚤的敏感度。
不过这些研究都只是在实验室的环境之下进行的,那野外的情况呢?有没有可能某只狗狗偶然触碰到一只具有较强抗药性的跳蚤而后引发较严重的感染呢?这种情况也是有可能发生的,但一般来说只要做好日常的清洁工作,这种概率是很低的。 除了要考虑跳蚤本身的抵抗力以外,我们还需要考虑我们所使用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副作用等问题。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驱虫药用的是塞拉菌素,这是一种胆碱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释放,进而干扰神经传导,达到驱除昆虫的目的。
然而,动物体内本身就有大量存在乙酰胆碱,因此当药物作用的时候,很可能导致动物出现胃肠道等部位的异常反应,例如呕吐腹泻等等。另外,一些体形较小昆虫可能因为药物浓度的问题而导致其死亡,但是这种昆虫体内的寄生虫却有可能存活下来。如果此时给宠物喂食了染有寄生虫的生肉,那么很可能会导致寄生虫再次感染。 所以一般我们都建议在使用杀虫药期间给爱宠吃符合维生素,同时注意保持饮食清洁。
跳蚤,双翅目的蚤目,在动物界中属于昆虫纲。犬、猫等动物身上的寄生虫的跳蚤,无翅,全身呈褐色,头胸腹融合一体,身体扁平,特别适应犬、猫、兔等寄主的毛、羽间,以刺吸式口器,吸取寄主的血液,而获得营养。其前端向前伸出,用以颚刺破寄主体表,吸取血液。身体的背腹扁平,便于犬猫身上的毛丛间穿梭。并且,足部发达,便于跳跃式运动。
跳蚤可以跳100公分,相当于狗的身高。而且跳蚤的腿可以达到200°张开。它有特异功能。狗身上的跳蚤是不会跳的,跳蚤在低于20℃或者在阳光下是不会活动的,只在35℃以下的环境下会活动和繁衍,一般跳蚤在冬天很少寄生。
跳蚤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仅幼虫和蛹生活于外界,卵和成虫直接在哺乳动物或鸟类身上度伴寝过。由于哺乳动物和鸟类的体温比周围环境温度高,所以,在冬、春季里,只要环境温度不低于10℃,跳蚤就可以在宿主体表上面度寝过冬。但一般,跳蚤适宜温度为20℃〜35℃、相对湿度65%〜80%的条件下生活。
一、成虫。跳蚤的成虫分头、胸和腹三个部分,长卵圆形,体小(长1.5毫米〜3.5毫米),黑色或黑褐色,无翅,头胸腹愈合,全身被骨化程度很高的盾鳞、栉和栉片所覆盖,兼有保护和感觉器官的作用。体表多鬃、毛、栉、刺和瘤峰,背腹扁平,足发达,腿节大而多毛,适于跳跃,触角1对11节,口器为刺吸式,由口针(外颚叶特化形成)和喙(唇特化形成)组成,用于取食血液。腹部9节,雄性第1、2节,雌性第1节有外生殖器。
二、幼虫。蚤幼虫无足,多毛,细长,白色,腹节后端具吸口器,仅取食于周围环境中,通常寄生于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背部细毛之间吸食血液和皮脂,有的还啃咬寄主体表造成损伤,从而危害其健康。
三、蛹。跳蚤的蛹不是被丝质坚硬的茧所包被,而在粗糙的粒状蛹壳内,被褥着其幼年时脱下的皮。该皮壳虽然也能保持一定的水分,但也很容易受到干燥或浸湿的影响。蛹在温暖而略带湿度(30%〜50%),周围温度为18〜30℃的条件下,经过5〜14日即可羽化。
四、卵。卵呈圆球形,有粘性。产在动物(哺乳类和鸟类)的皮毛上,或落入皮毛间的皮屑裂缝等阴暗、干燥和灰尘较多的地方,常与粪便一同被排出,在潮湿(70%〜80%)温度为20℃左右的条件下,经1至数日就能直接孵化出幼虫。